查看原文
其他

淮海经济区10市领导首次齐聚,共商了一件大事!

决策杂志 2018-12-14


跨苏鲁豫皖四省的淮海经济区再次迎来一件大事。


今天(12月9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江苏徐州召开,淮海经济区内包括徐州、淮北、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菏泽、济宁、临沂、枣庄等10个城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参会,共商融合共赢新举措,共建协同发展新机制。


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淮海经济区的新一轮发展合作帷幕正式开启。


今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将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并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区域合作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今天的会上,淮海经济区4省10市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诺从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区域内交通同城化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五个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共建。


会上还共同发布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宣言提出,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具备深厚历史渊源和合作基础,要进一步打造城市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协同发展宣言全文如下:


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具备深厚历史渊源和合作基础。自区域一体化建设启动以来,城市间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比较优势互补明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实力持续提升。


2018年12月8日至9日,我们齐聚徐州,共同召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商讨确定新一轮区域合作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任务。会议一致认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部署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动兄弟城市携手走出整体转型振兴新路子,我们共同倡议:


1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进一步深化交流对话,建立战略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运行机制、咨询参谋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有效凝聚强大合力,打造城市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加快城市交通互联互通


推动交通同城化建设作为重点领域和先行举措,同步实施在建项目,协同推进规划项目,科学谋划长远项目,加快构建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3深化城市产业协作协同


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产业链互动融合,大力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合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机制,强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积极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更好满足区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面向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区域合作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催人奋进的美好前景。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乘势前行,共同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

合作框架协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和国务院颁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部署要求,加强淮海经济区城市新一轮战略合作,打造城市利益共同体,构建互惠互利、包容开放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经友好协商,就共同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进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战略合作体系达成协议如下:


一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对话合作,构建自上而下、统分结合、高效顺畅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1建立区域战略决策机制。


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制度。将淮海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调整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作为淮海经济区城市推进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会议由各城市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市委秘书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邀请国家部委及省级层面有关领导参加,主要任务是审议、研究和决定关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重点工作,对达成的合作共识签订年度合作协议。


座谈会于每年11月份召开,由区域内各城市轮流承办,轮值周期为一年,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对会议议定的重大合作事项,各城市列入各自下一年全市重点工作,并保障实施,同时积极向上汇报,联合争取省级和国家层面支持。


第一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由徐州承办,从第二年开始轮值顺序按字母排序,依次为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徐州、枣庄。


成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与徐州市政府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合署办公,各城市各派驻1-2名专职人员到协同发展办公室工作,协同发展办公室作为协同发展座谈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统筹调度与组织协调等。各城市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联络对接相关事项。



2建立区域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商会议制度。每年8月份召开由各城市常务副市长、分管秘书长及重点合作领域联合工作组牵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协同发展协商会议,会议由协同发展座谈会轮值方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主要任务是协调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筹备协同发展座谈会,确定提交会议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需要通过会议讨论解决的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等。


建立专题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协同发展座谈会、协商会议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安排,各专题联合工作组每年分条线召开专题工作协调会,协商解决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合作事项得到有效实施。


3建立区域合作运行机制。


建立重点专题领域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合作研究,建议今年成立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4个联合工作组,今后可视合作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各毗邻县(市)区可参照市级层面做法,协商成立专门合作机构,探索实现区域互动、携手共进。鼓励行业组织、民间团体等民间力量参与,使企业、非政府组织等成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协商组建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适时组建淮海经济区立法研究院(中心),探索建立区域内各城市立法协作机制。


构建专家咨询参谋机制,成立区域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专家顾问联席会议制度,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快区域内交通同城化建设




把加强交通同城化建设作为推进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先行举措,大力推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4同步实施在建基础设施项目。


全面梳理区域内城市间断头路和等级标准不一致道路,坚持同步实施、同标准建设,切实加大推进力度,提高联通通道通行效率,逐步取消区域内国省道公路收费站。


加快推进淮萧徐快速通道和徐淮阜高速至合徐高速联通,鲁南、徐连、商合杭、徐宿淮盐等高速铁路,皖北(淮宿蚌)城际铁路,三洋、连淮扬镇铁路,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改造、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新汴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郓城新河航道整治,菏泽牡丹机场,台儿庄城市候机楼、永城城市候机楼等工程项目。


探索构建淮海经济区城际公交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徐州—萧县、徐州—宿州和徐州—淮北等城际公交项目开通运营,加快开通区域公交一卡通。不断拓展到徐州观音机场、临沂沭埠岭机场直达班车,方便区域内航空旅客出行。


5协同推进规划项目申报审批工作。


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协商解决、合力推动区域内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航道和城市候机楼等规划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问题。


编制建设项目库,开展连淮高速公路扩建,尽快启动徐州—淮北—阜阳、台儿庄—睢宁、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砀山、徐州—宿州—固镇—蚌埠、德州—东阿—单县(鲁皖界)、临沂—滕州、临沂—东海、徐州—临沂、郓鄄高速公路,临沂—新沂高速铁路,合肥—新沂—青岛、淮北—宿州—蚌埠、淮北—商丘—菏泽城际铁路,连云港—临沂货运铁路,宿连航道、徐洪河航道、新汴河—溧西河—洪泽湖西南线航道、微山三线船闸等重点项目前期规划申报审批工作。


6加强长期规划和项目储备。


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立足于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加强与国家铁路部门对接,规划构筑多层次、相互融合的轨道网,做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项目储备。


协同争取济南—济宁—商丘、徐州—淮北—阜阳、徐州—枣庄—曲阜、徐州—济宁、徐州—淮北、宿州—宿迁—淮安、枣庄—临沂、徐州—宿州—蚌埠—南京、徐州—菏泽等城际铁路,连云港—临沂高速铁路,三门峡—亳州—淮北—宿州—江苏沿海、临沭—连云港、徐菏、枣庄—宿迁—扬州、连云港—宿迁—蚌埠、宿淮铁路和新长铁路扩能改造,萧县县城至徐州轨道交通等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积极开展徐州轨道交通南延至淮北城区的前期研究。


三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区域内各城市立足各自特色,推动产业相促相融、协同协作、集聚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7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坚持高质、高端、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方向,以“产业同兴、利益共享”为原则,积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瞄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充分挖掘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突破行政区划局限,构建泛区域、跨学科、强关联、高强度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8推进平台载体共建共享。


鼓励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创新共建合作园区,探索跨市“飞地园区”建设,加快建立区域产业承接转移合作的有效模式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区域财税、投资等利益协调机制和产业协作项目资金筹措机制,探索共同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联合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投融资支持。


整合各类资源联合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区域电子政务平台、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国际会展平台、联合监管执法平台等,形成区域统一、高效、规范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9共建双向开放新格局。


围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物流大通道等战略,加强城市间协作,规划布局一批物流贸易基地和陆路开放口岸,推动铁路、内河、航空、海运等开放口岸共建共享,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充分依托区域内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消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思维,打破城市间商品及服务流通壁垒,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度水平,推动形成高水平的统一市场。


充分发挥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世界牡丹大会、工程机械交易会、食品工业博览会、孔子文化节、华商节等开放平台作用,吸引集聚更多优质产业项目。


四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区域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合力破解环境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0推进生态系统协同保护。


深入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沂沭泗河生态走廊建设,强化黄河明清故道沿线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区域城市湿地、滩涂、湖库等生态资源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交流共享资源枯竭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和生态修复经验,加快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和工矿区治理修复。


11合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加强区域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携手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以提升区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为重点,强化城市水污染防治协作,协同推进区域水体治理,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加快建立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强化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严控土壤环境风险。


12加快完善环保合作机制。


合作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重点聚焦标准衔接、科技攻关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强日常环保合作。


加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和环评会商、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机制,共保区域环境安全。


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内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益平衡。


五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力争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逐步实现区域社会公共服务的制度对接,更好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13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交流。


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高校建立区域产学研联动机制,组建淮海经济区高校发展共同体。整合实训基地等资源,遴选一批通用型专业实训基地,面向区域内所有职业学校开放。试点职业院校跨区域招生,定期举行骨干教师业务技能提升培训,探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依托“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平台,共建中小学课改实验基地,定期举办区域校长高峰论坛、课程与教学改革论坛等。实施中小学对口交流和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共享计划,创建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4推动区域医疗保障共建共享。


全方位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区域布局合理、综合型与特色专科型相结合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等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一卡通”。


深化拓展徐州医科大学与区域内各城市合作,增设更多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积极探索医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医疗事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促进医教互联体提档升级,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多层次的发展帮扶机制,实施院际间专科对专科一对一精准合作共建。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和范围,逐步实现县级行政区异地联网机构全覆盖。


拓展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研究解决就医地和参保地结算差问题,逐步放开跨省门诊医疗机构,提高区域内群众异地就医便利性。


15加快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通互动,打造统一标志、地域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品牌。


加强大运河文化合作交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建立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市场。结合区域旅游特色,合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淮海旅游”品牌。实施区域旅游联合营销,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深化区域媒体合作联播,轮回开展市场推介活动。共同发行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推动区域旅游同城化。支持具有良好基础的传统项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项目打造区域品牌赛事。建立区域体育协作组织,定期举行体育合作交流研讨活动,编制体育合作工作规划。                                                                                                                                      

16同力打造区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树立开放共治、联动融合理念,以加强区域警务协作、平安边界创建、“雪亮工程”区域共建、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协作、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联动机制等工作为重点,强化业务对接、技术合作、信息共享,推动平安联创、犯罪联打、矛盾联调、治安联控、乱点联治,努力形成政策措施共商、平台载体共建、风险隐患共防、突出问题共治、政法资源共享的区域“一张网”大联动大治理格局,为淮海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今后将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和工作推进情况,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适时丰富调整合作内容,补充和完善本框架协议。


-- END --


来源:无线徐州、徐州发布等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家都在读

1、中国对加拿大采取行动了

2、“霸都”VS“徽京”,引发长三角城市新一轮洗牌

3、一干部“私车公用”出事故要赔70万,法官给出了这样的判决......

4、中国县域100强榜单出炉!哪些地方最具投资潜力?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5、重磅!安徽省《关于市县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已获中央编委审查同意




不点个赞再走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